找Martech上Marsgo

字體大小: +
7 分鐘閱讀時間 (1307 個字)

社群行銷的盲點:只看發聲者,忽略沉默者

a_20251015-071238_1

本內容為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轉聯盟研究員,為您博覽全球最新行銷科技、數位轉型、AI應用研究報告或文章,整理編輯後分享。

整理撰文:歐羽珊(Sandy)|出刊日期:2025-10-15

諮詢協助:AMT聯盟 黃燕玲理事長 

在數位行銷的世界裡,社群平台往往被視為品牌最直接的「顧客聲音來源」。然而,多數行銷人習慣以留言、分享與按讚等數據作為觀察依據,卻容易忽略一個關鍵現象──沉默的大多數。這群不發聲、不互動的使用者,或許才是真正決定市場走向的力量。當我們過度依賴發聲者的意見,就可能造成偏差判斷,導致行銷策略與實際需求出現落差。因此,如何在喧囂的社群聲量之外,看見沉默者的態度與行為,將是社群行銷必須面對的下一個課題。

發聲者偏差

在當今的社群行銷環境中,品牌習慣依賴按讚數、留言數與分享數作為行銷效果的主要評估指標。這些數據看似能快速反映市場的熱度與聲音,但其實背後潛藏著「發聲者偏差」的風險。因為會主動發聲的往往是少數用戶,他們的意見與行為容易被放大,進而被品牌誤認為是市場的主流觀點。當品牌過度聚焦於這些「大聲少數」,便可能錯把偏頗的聲音當成整體需求,做出與大多數消費者實際期待不符的判斷。 

沉默者的隱性力量

大部分用戶屬於「潛水者」,他們或許不會積極留言、分享,甚至連按讚都很少,但卻持續關注內容,默默進行比較、瀏覽,並在真正需要時付諸行動,例如下單購買。沉默不等於冷漠,也不等於拒絕,而是一種更隱性的參與方式。這些沉默者的消費行為往往比發聲者更能反映實際市場價值,因為他們代表的是「用錢投票」的真實力道,而非只停留在社群互動的表象。從行銷角度來看,沉默者有可能才是決定銷售成敗的關鍵角色。

沉默螺旋效應

當消費者的意見與積極發聲者不符, 或是I人性格而不發聲, 導致品牌聽到的聲音高度同質化,而形成的洞察偏差。 這種現象會導致品牌在決策時過度受制於表象的輿論氛圍,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多元需求,進一步放大偏差。對行銷而言,這是一種高風險的陷阱。

行銷誤判的風險

若品牌過度依賴發聲者的數據,很容易造成錯誤的行銷判斷。例如,某商品在社群上引發激烈討論,負面留言似乎壓過一切,使品牌誤以為該商品不被市場接受。然而實際上,沉默的大眾可能並不會在社群上公開為其辯護,但他們卻用行動表達支持——大量購買,讓銷售成績表現亮眼。這種「聲量與銷量不一致」的情況並不少見。若品牌因為錯誤解讀社群數據而急於修改產品或行銷策略,不僅可能錯失原本的市場機會,甚至可能因錯誤調整而失去沉默者的支持。 反之亦然, 討論度高但是銷售量卻沒上來, 叫好不叫座, 也是另一種「聲量」與「銷量」不對稱。

兼顧沉默者的策略

多元數據指標

除了聲量的互動數據, 無聲量也有重要的參考指標, 那就是行為足跡, 例如瀏覽量、網頁停留時間、進站次數、點擊、購物車行為等隱性指標,都有助於掌握更完整的市場全貌。

降低表達門檻

設計匿名投票、表單、一鍵反饋等機制,讓沉默者能更輕鬆地表達意見,增加參與度。

跨平台整合

沉默者雖不在社群發聲,但可能在電商平台展現購買力,因此需要整合不同平台的數據,才能得到其真正價值。

未來研究方向

在學術與實務領域,沉默者的研究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空間。例如:不同產業中沉默者比例的差異、沉默行為與實際消費行為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沉默者在品牌忠誠度建立過程中的角色。此外,隨著 AI 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未來也有可能透過更精準的演算法,將沉默者的隱性數據轉化為可解讀的洞察,幫助品牌更有效掌握市場全貌。

結論

社群行銷若僅依賴「發聲者」的數據,便會陷入「以偏概全」的陷阱。未來品牌若要突破盲點,必須整合多元數據、降低表達門檻,並設計能兼顧發聲者與沉默者的互動模式。行銷的關鍵,不只是聽見誰在大聲喊,而是學會看見誰雖沉默,卻在悄悄改變遊戲規則。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 2017. 《拿大聲公的就是贏家,網路世界的沉默螺旋力量更強大》. 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0711

張蓉君. 2020. 《網路與社群媒體加劇沉默的螺旋》. Facebook「行銷蓉我說」專欄.

https://www.facebook.com/MarketingPCCU/photos/1198482715630717

👉AMT聯盟官方網站
👉加入LINE官方帳號聯繫我們
👉加入AMT專屬討論LINE社群

TikTok 投入 GenAI:探討內容創意自動化與風險挑戰

相關文章


Powered by AMT

Cron Job St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