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Martech上Marsgo

字體大小: +
1 分鐘閱讀時間 (200 個字)

TikTok 投入 GenAI:探討內容創意自動化與風險挑戰

jie-tu-2025-10-08-xia-wu2.10.12

本內容為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轉聯盟研究員,為您博覽全球最新行銷科技、數位轉型、AI應用研究報告或文章,整理編輯後分享。本計劃由 數解人意科技 支持製作。

整理撰文:黃瑀安(Annie)|出刊日期:2025-10-08

諮詢協助: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翁耀臨教授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正在重塑數位內容產業格局,TikTok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影音平台之一,其母公司字節跳動已從技術研發、資本投入到產品應用,全方位佈局GenAI。

本文將從五個面向探討TikTok及其母公司投入GenAI的策略意圖與潛在影響,並揭示其在新一輪平台競爭中的關鍵挑戰。

一、資本規模與基礎建設:從算力與基建出發的戰略押注

TikTok位於北京的母公司ByteDance計劃在2025年投入約200億美元作為資本支出,將用於AI資源與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據《金融時報》報導指出,ByteDance將在國內市場投入約5.5億美元購買AI芯片,其他則用於海外訓練基礎模型的運算資源。為應對美國出口管制,ByteDance也可能採用「經過調整的Nvidia芯片」或更多採購本土供應商(如華為、寒武紀)芯片,以維持技術自主性。

這樣大規模的投入,意味著TikTok/ByteDance正不只是將GenAI作為應用層的功能升級,而是從底層算力、資料中心、網絡連接,到模型訓練與推理的完整生態都欲掌握。這類布局長期性極強,有助於其在未來AI浪潮中爭取主導權與成本門檻,較其他競爭對手(如阿里、百度、騰訊等)儘早投入更多AI基礎設施。

二、技術人才與研發體系:從人才挖角到內部平台化運作

要真正掌握GenAI的核心競爭力,單靠外部採購或簡單合作並不足夠。ByteDance在近年積極挖角AI領域專家,並強化其內部研發體系。根據南華早報報導,ByteDance曾從AI新創或高校背景團隊挖角知名專家,如從Microsoft出身、曾在01.AI任職的黃文浩,或者Seq‑AI創始人秦宇佳。這些人才的加入,有助於提升公司在語言模型、圖像/視覺模型、跨模態融合等方向的研發能力。儘管有媒體曾猜測ByteDance可能成立獨立LLM研發機構,但內部人士指出目前尚未有這樣的計劃。

除了挖角,ByteDance 自身也在構建GenAI平台化能力,如在中國推出Coze平台,允許開發者或企業在不編碼/低編碼條件下快速客製化出AI機器人/對話模型,並在ByteDance生態中分享使用。此外,有內部memo顯示ByteDance正在計畫開放一個「bot開發平台」作為其AI生態的一部分,讓更多外部或內部團隊可以在其平台上構建AI產品。

在硬體端,ByteDance也透過投資與併購,參與3D生成模型、新興AI公司,舉例來說,ByteDance曾與美團共同投資3D AI新創Deemons,其產品Rodin模型被視為3D生成功能的重要進展。這樣的投資不僅能拓展技術邊界,也可能帶來跨領域融合機會。

整體來看,ByteDance的技術人才與研發體系強化路徑,是從「買+挖+自主建構」三條腿走路的策略,意在持續累積核心技術與生態壁壘。

三、產品工具與商業整合:從輔助工具到平台級AI服務

在應用層面,ByteDance正將GenAI技術滲透入其影視創作、剪輯工具、生態協作平台中,如旗下的CapCut(剪映)與內部視頻模型PixelDance、Seaweed等,正嘗試在工具端加強AI輔助能力,認為影片生成功能仍是頗具商業潛力的方向。

在市場定價策略上,ByteDance在中國市場大幅調降其視覺模型的使用價格,透過將某些具備視覺理解(visual understanding)能力的模型價格砍至每千個token僅0.003元人民幣,與此前價格相比降幅高達85%。此策略一方面是為快速爭取市場滲透率與生態使用者,另一方面則是以薄利策略打擊競爭對手,不僅吸引中小創作者使用,更可進一步擴大平台生成內容(UGC/AI輔助內容)的規模。

四、使用者與廣告主觀感:從興奮到倫理期待的落差

在整合GenAI於廣告與內容的過程中,TikTok官方業務部門在2024年針對美國、英國、印尼等市場的調查結果中顯示,用戶對於廣告中整合GenAI的興奮程度,比其他平台高出40%。TikTok認為,此舉可簡化創作流程、提升內容多樣性,同時讓品牌看起來更具創新形象。調查中還發現,TikTok用戶較易接受個性化AI廣告,其認為AI能為品牌傳遞更貼近用戶需求的體驗。

不過,這份調查也揭示了用戶的倫理期待與顧慮:約66%的使用者希望GenAI的使用要合乎道德,60%要求AI產出的內容要明示標籤,59%要求品牌對AI驗證其內容準確性。也就是說,雖用戶對AI增強體驗持開放態度,但對透明度、責任、標示與真實性有明顯期待,若平台在實作中忽略標示或責任歸屬,可能喪失用戶信任。

對於廣告主而言,導入GenAI可降低創意製作成本、擴展創意變體、快速A/B測試,但同時也帶來品牌調性、誤用、內容失控等風險。對創作者而言,AI的廣泛可用可能加劇競爭激烈度,使個人品牌難以突圍。正如Forbes的分析指出,GenAI降低內容創作者進入門檻,可能導致市場飽和、小型創作者更難取得可見度。故此,TikTok若要在GenAI路徑上穩健前進,除技術內核外,在使用者教育、標示機制、廣告主指導、創作者扶植等方面都必須有周延安排。

五、潛在風險與規範挑戰:從內容濫用到監管邊界的鬥強取捨

首先,在快節奏視頻平台中,有研究指出TikTok上已出現利用AI語音與視覺工具進行「協調性不當行為」(coordinated inauthentic behavior, CIB),即使用部分自動化或AI工具對內容進行複製、重播或同步放大,以營造虛假輿論。該研究發現,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相關議題中,有同步發布、類似字幕、聲音/視覺模型複用的行為,表明TikTok若大量使用GenAI,平台可能被不法者利用做輿論操控或假訊息放大。

其次,AI生成內容的「真偽辨識」問題日益嚴峻。若AI模型生成與真實影像/語音相似度極高,平台若無有效檢測機制,可能難以阻止深偽(deepfake)內容流通。Time報導指出ByteDance在AI影片技術上已有高度逼真表現,其影像模型Seedance在角色一致性與自然動作方面表現出色,這雖是技術突破,但也引發對真實性、版權與倫理監管的高度關注。

此外,在監管方面,不同地區對AI生成內容的法律與規範尚不一致,平台可能面臨各地關於誹謗、隱私、智慧財產、內容責任、透明標示(是否須標註「AI生成」)等多重法規壓力。TikTok在全球各地運營,若未能同步應對各地監管政策變動,可能遭罰款、下架或政策限制。

六、總結

TikTok在GenAI領域的積極布局,展現出其試圖從平台工具演化為 AI 生態核心節點的長遠願景。從上游的芯片與算力基建,到中游的技術團隊與研發平台,再到下游的內容創作工具與廣告整合,ByteDance正試圖構建一條自給自足、垂直整合的GenAI生態鏈。然而,在龐大投入背後,也伴隨著技術風險、倫理爭議與全球監管壓力。

面對這些挑戰,TikTok未來的成敗將不僅取決於模型效能與市場接受度,更關鍵在於其能否建立一套兼顧創新與負責的AI治理框架;同時,在由內容平台驅動的AI革命中,TikTok的選擇或將成為其他社群媒體平台與內容生態的重要參考範本。

[參考資料]
Zijing Wu. 2025. TikTok owner ByteDance plans to spend $12bn on AI chips in 2025. FINANCIAL TIMES.
https://www.ft.com/content/0815c8fb-e6ed-478b-abb1-c67d6f48fd3a
Vikki Davies. 2025. ByteDance reportedly looking to invest $12bn globally into AI infrastructure. computing.
https://www.computing.co.uk/news/2025/ai/bytedance-to-invest-12bn-into-ai-in-2025

【2025 ACCUPASS 主辦進階計畫│10月場】讓辦活動不再卡關!活動解方x功能體驗工作坊

相關文章


Powered by AMT

Cron Job St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