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Martech上Marsgo

字體大小: +
6 分鐘閱讀時間 (1253 個字)

從創作到信任:AI生成內容對品牌溝通的挑戰與契機

cong-chuang-zuo-dao-xin-renAI-sheng-cheng-nei-rong-dui-pin-pai-gou-tong-de-tiao-zhan-yu-qi-ji

本內容由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研究員整理,旨在分享全球最新的行銷科技、數位轉型和AI應用報告。本計劃由 宇萌數位科技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 支持製作。

整理撰文:洪子翔 (Sam)|出刊日期:2025-8-15

諮詢協助: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 林家瑜教授

從靈感到量產:AIGC如何重塑內容產業

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指透過人工智慧模型,自動產出文字、圖片、影音等多媒體內容的技術。自大型語言模型(LLM)如 GPT-4o、Gemini、Claude 等工具問世以來,行銷產業正式邁入「靈感自動化」時代。

根據 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 2025 年報告,已有超過六成的內容團隊將 AIGC 導入日常製作流程,特別是在部落格、電子報、SEO 文章、社群貼文等大量且重複性高的內容項目上,AIGC 不僅顯著提升產出速度,也在背後為品牌溝通帶來全新的挑戰與契機。

例如,電商品牌可在短時間內為上千項商品產出描述、QA 與推薦語;B2B 品牌則可用 AI 快速撰寫白皮書摘要、技術應用案例,減少行銷部門與工程端的溝通成本。這場內容革命,正快速重塑內容的生產模式與分工邏輯。

小團隊也能有「行銷軍火庫」

對中小企業或剛起步的品牌來說,AIGC 猶如一場平權運動。過往資源有限的小團隊難以與大品牌競爭內容量與曝光度,現在卻能藉助 AI,在短時間內製作出視覺美感與語言精緻的內容。

例如,有一間專注生活家飾領域的新創品牌,便使用 ChatGPT 搭配 Notion AI,每日自動生成商品限動文案與品牌語錄,並由創辦人潤飾語氣後直接發布於 Threads 與 Instagram,短短三個月吸引大量設計感消費者關注,創造了高密度的品牌觸及頻率。

幻覺與偽資訊:看似專業的危險

AIGC 最大的風險之一,是它對「真實」與「可信」的模糊界線。即使 GPT-4 等模型已在 2024 年大幅強化引用與事實查核能力,仍無法完全避免產出虛構數據、錯誤資訊或過時內容。

一間保健食品品牌曾因引用 AI 自動生成的健康功效描述,被主管機關要求下架並公開更正。行銷人員若不進行後續驗證,將 AI 生成內容直接發布,可能不僅傷害品牌形象,還將面臨法規處分。

不可忽視的版權與倫理界線

當 AI 開始大量生成圖片與文字內容,版權議題也愈發複雜。許多 AI 模型是透過海量網路資料訓練而成,其中包含許多具著作權的內容。即便 AI 產出的是「全新排列組合」,若生成結果過於接近原作,也可能引發侵權爭議。

Adobe、Getty Images、Shutterstock 等平台皆已規範,使用 AIGC 所產生的內容須標示來源,並不得涉及名人肖像或明顯風格模仿。品牌若無意中侵犯他人創作權,不僅影響品牌聲譽,也可能面臨訴訟風險。

同質化危機與人味缺失:品牌聲音的消失

在便利與速度背後,另一個隱形危機是品牌個性的流失。若缺乏足夠策略與語調調教,AIGC 容易產出格式化、無個性內容。打開社群平台,許多貼文文案看似精緻卻無法辨識品牌個性——這正是 AI 同質化的副作用。

AI 文案常出現如「純天然、無添加、呵護肌膚」等字詞,缺乏新意與情感厚度,當消費者反覆接觸這類「複製貼上」的內容時,品牌聲音便逐漸被沖淡。

更重要的是,行銷不僅是資訊傳遞,更是情感連結的藝術。雖然 AI 可以迅速生成一篇合格的介紹文,但它難以真正「感同身受」地講述品牌故事。特別是在募資頁面、創辦人自白、品牌誕生歷程這類高情感密度的內容中,AI 的冷靜語調常讓讀者感到距離與隔閡。

Nielsen 2024 年消費者信任研究指出,近五成 Z 世代用戶能「一眼看出 AI 產出的內容」,並對這類內容的真誠度存疑。對重視共鳴與價值觀認同的新一代消費者而言,「人味」仍是品牌最難被取代的資產。

成功應用案例:科技輔助而非替代

Sephora 在 2024 年開始導入 Jasper AI,用來撰寫個人化的美妝產品推薦,搭配 CRM 資料與膚質標籤,成功提升點擊率與轉換率。Starbucks 則在美國市場測試用 AI 輔助撰寫社群貼文與私訊客服回覆,並由社群編輯進行調整,讓內容更貼近品牌語氣,這些案例的共通點在於:「AI 只是輔助,最終仍由人類把關與賦予靈魂。」

掌握AIGC的黃金守則

面對這場內容革命,品牌應建立三個核心原則:

     1. 建立品牌語調 Prompt 模板:讓 AI 在創作時能更精準貼近品牌聲音;
     2. 建立人工審稿流程:確保所有 AI 內容都經過事實查核與語氣調整;
     3. 明確標示生成來源:尤其當內容涉及專業知識與重要決策時,避免誤導消費者。

未來不是AI取代人,而是AI與人共創

OpenAI 共同創辦人 Greg Brockman 在 2024 DevDay 中提到:「未來的內容,不是人類對抗機器,而是人類與機器共同創造。」AIGC 不應該被視為「快速省錢」的捷徑,而是一套新的創意延伸工具。

真正能在 AI 時代中勝出的品牌,將是那些懂得策略應用 AI、仍保有創造力、價值觀與情感表達的品牌。因為技術可以模仿形式,但只有人,能賦予內容靈魂。

[參考資料]

• 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 (2025). AI in Content Marketing Annual Report.
• Nielsen (2024). Digital Consumer Trends and Trust Report.
• OpenAI DevDay Keynote, 2024.
• Zaman, S. U., & Niazi, S. (2025).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on Brand Loyalty

AMT聯盟發布台灣第一本行銷科技白皮書
《F1》優惠推播惹怒Apple用戶?探討原生廣告的投放與重要性

相關文章


Powered by AMT

Cron Job St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