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研究員 於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分類: MarTech知識

消費者「反演算法」行為崛起:品牌該如何重建信任與真誠互動?

本內容由AMT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研究員整理,旨在分享全球最新的行銷科技、數位轉型和AI應用報告。本計劃由 宇萌數位科技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 支持製作。

整理撰文:洪子翔 (Sam)|出刊日期:2025-7-20

諮詢協助: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 徐暄淯教授 

當推薦變成壓力:演算法疲勞的時代來了

​在演算法無所不在的今日,從購物推薦、內容推送、社群排序到 EDM 發送,我們的消費行為、媒體接收與品牌體驗,幾乎都由演算法決定。但越「精準」,反而讓消費者感到窒息。越貼近,越讓人想逃。

這種現象正成為全球行銷科技(MarTech)體系下,品牌互動策略所面臨的全新挑戰。如何在效率導向的推薦體系中,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結」——成為未來品牌力的關鍵命題。

消費者的反饋:演算法的準確,可能不是關鍵

​研究顯示,即便演算法的判斷結果在客觀上表現優於人類,消費者依然更傾向相信來自「真實人」的建議。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行為實驗指出:當推薦結果錯誤時,用戶對演算法的不信任感比對人類建議高出 30%。

​這並非單一心理現象,而是來自一種潛藏的控制焦慮。消費者開始察覺「我的喜好被判讀」、「我的選擇正在被預測」,這種信任失衡讓他們開始主動「對抗」系統,包括清除 cookie、使用無痕模式、甚至故意搜尋與自己偏好無關的內容,以擾亂演算法。

​這種「反演算法行為」(algorithm aversion)背後,是消費者對於數據被使用方式的疑問,以及對品牌是否尊重個人意志的深層不安。

品牌的壓力:效率與信任之間的平衡難題

​行銷科技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品牌效率與顧客體驗。但當效率超越信任、精準取代理解,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便容易變質。台灣多家電商品牌在近年開始觀察到一種現象:即便行銷流程愈來愈精準、自動化流程愈趨完整,顧客的開信率、點擊率卻不升反降。

​有專家指出,這其實是演算法「疲勞期」的徵兆。消費者逐漸對演算法「過於熱情」的舉動產生警覺,開始質疑每一則訊息背後的動機。他們不再願意被無條件預測,也不再輕易相信自動生成的內容。這正是品牌需要正視的警訊。

重新設計推薦系統:透明性與參與感缺一不可

​面對信任流失的問題,品牌首要任務,是重建「推薦行為」的透明性。Spotify 就是一個案例:其在播放清單中註明「因為你喜歡某某歌手,因此推薦這首歌」,讓用戶理解推薦背後的邏輯,產生參與感與掌控感。

​另一種策略,是透過「人機協作」的方式提升推薦體驗的溫度。例如,在推薦內容中加入人工策展欄位,或設計「編輯精選」、「本月手工推薦」等板塊,讓消費者知道這不只是冷冰冰的程式碼,更是有人參與過的選擇。

此外,也有品牌選擇加入「可控的隨機性」。如日本美妝平台 @cosme,在推薦區塊中特意保留一欄「隨機選品」,讓消費者保有「探索未知」的主動權,避免陷入過度預測的使用疲勞。

建立反饋機制:讓消費者擁有話語權

​除了推薦透明,品牌還應強化用戶回饋的通道。現代消費者不僅希望被推薦,更希望能夠「對推薦提出意見」。許多內容平台與電商網站已經開始加入「不感興趣」、「這不適合我」等標記功能,讓使用者反向訓練推薦模型,並建立信任的迴圈。

​這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價值觀的轉換:從過去「品牌主導」的單向推薦,轉為「品牌協作」的雙向互動。真正的個人化,不應只是推得準,而是推得讓人覺得「這是我參與的結果」。

未來趨勢:從技術驅動轉向價值共創

​演算法絕非洪水猛獸。它依然是現代行銷中不可或缺的利器,但品牌需意識到:演算法使用的成功關鍵,不是精準度,而是能否與用戶建立「價值上的共識」。

​未來的 MarTech 將不再只追求 ROI 或自動化流程,而是回歸人本設計,強調數據倫理、互動真誠、選擇自由與情感連結。用戶不是資料來源,而是品牌價值共創的夥伴。

結語:科技的盡頭,是人心

​行銷科技的本質,不是替代人性,而是協助品牌與人更好地理解彼此。當品牌能從「預測」走向「理解」,從「推薦」走向「共創」,才能在這個被演算法包圍的世界裡,建立真正可持續的信任關係。

​消費者的反演算法行為,並不是對科技的否定,而是對品牌溝通誠意的考驗。而唯有理解這點,品牌才能在未來的MarTech生態中,穩固前行。

[參考資料]

  1. LeadsGeek AI Blog《Why People Distrust Algorithms Even When They Work》https://leadsgeek.ai/blog/click_share/
  2. CMR Berkeley《Humans or AI: How the Source of Recommendations Influences Consumer Choices for Different Product Types》https://cmr.berkeley.edu/

相關文章

填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