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世恩 QSearch 執行長
AI 工具正快速滲透中小型廣告代理商工作流,並逐步納入大型企業採購清單。技術成熟曲線顯示創新速度已超越導入速度,企業應將焦點放在曲線左半邊的早期階段。隨著 AI Agent 與 MCP(模型上下文協定)發展,分身夥伴與多智能體協作成為新常態;結合 XR 與數據中台、AI First 的資料治理策略,將推動從雲市集到跨境資料落地的產業重構。
一、AI 工具滲透:從實驗到工作流核心
在過去的兩年中,AI 工具不再只是創意產業的輔助,而是逐步成為中小型廣告代理商的「核心工作流程」。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我觀察到許多代理商正積極導入 AI 應用,不僅用於生成文字、影像或報告,更嘗試以 AI 工具建立「流程獨特性」,將技術力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這股變化也正逐漸向上滲透。大型企業的採購流程中,AI 工具的比重顯著提升,尤其在口碑行銷與社群監測領域表現突出。過去需要團隊反覆修稿、投放、測試的內容,如今可透過 AI 助理協作完成,節省大量時間與人力成本,讓「內容創造的障礙」大幅降低。
二、技術成熟曲線的偏移:速度超越導入
根據技術成熟曲線(Technology Adoption Curve)觀察,目前 AI 的發展已呈現出技術創新速度超過導入速度的現象。從大型閉源模型到開源社群的 LoRA/工具鏈,以及 MCP 等標準層出不窮,使得「技術更新」的週期明顯快於企業「整合導入」的節奏。
這樣的加速度意味著企業的觀察焦點,應該放在曲線的左半邊——也就是創新者與早期採用者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如何評估技術的成熟度、兼容性與可持續性,將決定企業能否在 AI 競賽中建立長期優勢。
三、分身經濟興起:從人機協作到 AI 夥伴
近期最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是 AI Agent(人工智慧分身)的快速普及。許多公司開始嘗試建立與自身角色相似的「AI 分身」,作為輔助決策或執行任務的夥伴。這種 Peer Programming(對等協作)模式,使人機之間不再只是命令與回覆的關係,而更像是一場動態對話與共創過程。
更進一步地,分身之間的互通也逐漸出現。透過 MCP 技術,不同 AI 助理可在同一任務框架下共享語境與知識,進行多智能體協作。例如一個專責資料分析的 AI,可與另一個專注於內容生成的 AI 互動,使企業能以更精細的方式管理知識流與工作流。
參考:什麼是 MCP?模型上下文協定的未來應用
四、結合 XR 與資料中台:從模擬到真實決策
若將 AI 的應用擴展至 XR(Extended Reality)場域,企業可打造多場景模擬環境,用於員工培訓、行為追蹤與決策測試。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收集互動數據,更能回饋到數據中台,進行深層分析與模型訓練。
在此過程中,資料安全與資訊分級至關重要:哪些數據能公開?哪些屬於機密?若能結合「AI First」概念,在資料分享前由 AI 進行自動檢核與再訓練,便能在兼顧安全與合規的同時,持續優化模型效能,推進 AI 化的工作流程。
五、從雲市集到跨境布局:資料落地的策略思維
以現行的數據平台為例,「雲市集」是一項良好的基礎設計,若能進一步納入業界實際應用案例,將可讓生態系更完整。在國際服務方面,建議從跨境電商的稅務機制著手,提供更大的彈性空間或稅率優惠,以鼓勵外商企業來台設立機房、讓資料庫落地。
如此一來,不僅能強化本地 AI 生態的資料密度,也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創合作,形成新一波「AI+數據經濟」的戰略重構。
結語|讓 AI 成為夥伴,而非工具
AI 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演算法的強弱,而在於人如何與它共創價值。當代理商、品牌與技術團隊都能建立起「AI 分身夥伴」的概念,讓人機協作成為日常,企業便能在加速變動的時代中找到穩定成長的節奏。
AI 的未來,不是取代人,而是讓人回到創造與思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