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Martech上Marsgo

字體大小: +
7 分鐘閱讀時間 (1345 個字)

數位科技人才炙手可熱,挖掘、留住人才的10大關鍵因子!(下)

20220926-132635 人才短缺的問題於近年困擾著各個企業,台灣在招聘難度上,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下集開始之前,先進行前情提要,本次主題在於探討人才流逝、招募與留不住優秀人才的現象,對於許多企業來說,這些出走將會是個大傷害與損失,導致各公司間的技術落差愈來愈大,根據麥肯錫的調查,超過1500位高階經理人受訪指出,87%的管理者認為其企業尚未準備好因應接下來可能面臨到的技術與人才落差,61%的人資認為未來聘僱人才最大的挑戰,將會出現在開發、研發相關的高技術層級人員。 



關於上集部分,我們主要針對三大部分其中之一的Workforce,提到像是提升應徵者體驗、外聘及外包無法解決人才問題,養成、培育計畫是重點!等等的招募重點,今天我們將針對後續兩大部分,工作模式(WorkModel)與工作環境(WorkPlace)做完整的介紹。




本內容由傑思.愛德威媒體贊助,AMT協會A_Talent計畫研究員整理編輯,玄奘大學傳播學院邱琪瑄副院長 諮詢協助,為大家博覽世界行銷科技與數位轉型趨勢內容,歡迎大家多多回應交流與轉發~


本內容也有Podcast,適合只想用聽的您! 點擊聆聽

圖片來源:McKinsey 

Enter yo從上圖延續上集的第五點,當企業想要從公司內部培養人才,必須要擺脫陳舊與形式上的員工訓練流程,從圖二可以看到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編排,少了過往較常偏向是形式上的認證,這樣的編排,將重心放在員工經驗的養成上。


有效的訓練是可以昇華員工能力的,前提是要對於該員工現有的能力相當熟悉,並再從這些能力中,去激發出該員工新的潛能,這個過程一般稱為「reskill」,技能再提升的一個概念。


舉例來說,團隊內較積極向上的工程師,企業就能夠主動提供資源,去協助其去學習新技術、新程式語言,來幫助能力再提升,對公司而言也是一大利多,如何透過學習歷程去激勵、協助員工願意主動提升,就會是高階管理人在員工訓練與學習歷程上,需要細心設計的部分了。


結束第一部分勞動力後,接下來就是第二部分工作模式的介紹:

關鍵要素六、建立小團隊,給予團隊清楚的任務以及執行權力。

一個資深且專業的工程師,毋庸質疑與新手工程師比較,產值高出足足十倍,然而這些頂尖工程師,最無法接受的就是傳統官僚的管理體系,抑制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原本是能有更高的產值結果。在非常多的企業組織中,工程師與管理人員的比例可以來到30:70,這個數字確實需要調整,翻轉為70:30都不為過。


面對這樣的現象,管理者可以透過將團隊拆分的策略,讓各團隊的員工有更明確的任務,並且承擔更直接與更多的責任,來提升努力工作的動機,激發員工潛在的能量,也給予團隊的小組長更多權責去管理團隊。與其只是日復一日的告訴員工該做什麼,成功的管理者是會給予組織明確的目標指引,並且協助組織排除障礙,給予團隊更多的決定權。


舉例來說,有一位保險業者正在煩惱如何提升管理新客戶的效率,因此決定建立一個小團隊,成員就涵蓋了公司內部最優秀的幾位工程師,主管沒有太多的干預,僅給予團隊一個目標導向,即是希望團隊去優化整個客戶管理流程,並且主管保證這個小團隊能避免公司內部官僚、繁文縟節的流程。最終團隊成功建立一套全新系統能自動化的判斷該客戶是否需要投保,且其幫助業務人員能夠對客戶的個人資訊有更清楚的理解。


經過此次系統提升,幫助保險公司在不到四個月內就達成了數百億美元的業績,更重要的是團隊與公司共同享有榮耀,小團隊的新工作模式無非能更激發優秀人才的潛能。 

關鍵要素七、避免指派無意義、可取代性高的工作與任務

簡而言之,即是「殺雞焉用牛刀」,對於人才來說,需要一個環境來發揮其能力與激發潛力。


在人才管理有成的大公司,首要任務即是幫助這些人才清除路障,避免指派無意義以及可取代性高的工作給予高階人才,因為很可能會造成高階人才的反感以及降低其對於工作的期待與成就感,這些公司也正積極投資於提升工作模式如建立新的程式語言、科技工作環境等等,來幫助人才在工作上能更專注於創新上,科技的提升,即是致力於將80%的程式工作測試流程轉為自動化。


這些大公司也積極投資於Low-code/No-code平台上。所謂的 low-code,是一種僅需要少量編程技能,就能利用 low-code 開發平台(LCDP),快速開發應用程式的方式。而 No-Code 則是指完全不用任何技術背景即可開發軟體,因為 No-Code 開發平台會提供現成的功能模組以及直觀的產品設計畫面,使用者只要把所需功能以拖拉或點擊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即可完成相關軟體任務。


換句話說,一般工作者對寫程式並不精熟,這在過去可能是一大障礙,包含必須與 IT 人員來回溝通、雙方期待又容易產生落差(例如業務知道前線的痛點,但 IT 人員難以立即感受);如今透過一些 low-code、No-code 平台視覺化的指引、簡單的拖拉功能等,讓沒有專業編程背景、但熟知產業知識的工作者,也可以在短時間內交付相關的應用程式,提升組織的生產力。


新的技術幫助沒有程式撰寫能力的員工,也能應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搭配Low code/No code科技來提升工作效率,幫助資深開發人員能專注於最具挑戰性的任務,簡單的開發就可以藉由Low code/No code平台來交給基礎業務人員去操作即可。美國有一間製藥公司即在短短一年內,將其公司內部使用的Low code平台員工從8位提升至1,400位,讓更多員工加入平台來協助資深開發人員完成基礎開發。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清楚,公司想要留住人才,環境會是非常關鍵的要素之一,接下來就要向大家介紹最後「工作環境Workplace」的部分。 

關鍵要素八、創造人才幸福與成就感,將帶來產值與表現的提升

創造一個環境,將開發者視為是創新者、發明家,而非只是程式工程師,對於留住人才會是非常有幫助的,讓人才感受到,自己的成果、開發,都是帶領公司前進的動力與能量。


麥肯錫的組織內部研究顯示,IT部門在「職涯健康」(對於工作的幸福感及滿意度等等)方面總體得分遠低於平均水準。


高階領導者可以透過一些指標來觀察此現象,如追蹤員工在工作上的滿意度,舉例來說,Microsoft就調查出在「設備部門」內,會議相關的工作內容正在降低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除了工作滿意度可以作為參考指標外,您公司的科技人才是否有對外在積極招募更多新人才加入,是一個能夠表明內部人才是否對於公司願景之信任與認同程度的指標。


具成長性的工作環境對於人才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點,頂尖的工程師、人才,是渴望持續成長的,如想要學習新程式、新科技等等,來幫助自己更為提升。有公司就提供了頂尖人才在工作之餘,擁有多元的學習機會。幫助人才提升技能之餘,給予其明確且即時的指引、目標和回饋,目的就在於幫助人才提升「心理安全、職涯健康」的狀態。


「心理安全」指讓人才能夠在提出問題時,感到安全、安心,是建立工作環境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提升績效的一大推動力,主管需要將團隊每一位成員視為一個個體,而非只是員工看待,積極去詢問、徵求成員的意見與反饋,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要素九、優秀科技人才,不一定是優秀管理者

不應去期望優秀的工程師一定能勝任管理角色,超過2/3的開發工程師都表示沒有太多意願想擔任管理者,只想關注於精進自身的科技能力,並且去追求更多工作上的挑戰。


根據這樣的調查結果,使企業在針對科技人才的發展路徑上,給予兩種不同的路徑,以是否想擔任管理角色來做區分,讓人才能依照自己的職涯發展喜好去自由的做選擇。也有許多大型企業會透過更多元的職涯管道來提振人才對於工作的熱忱與期待性,舉例來說,亞馬遜內部的優秀人才就會被派到不同部門做輪調,學習新技能也能培養更多元與專業的商業知識、歷練,Salesforce也有類似的人才輪調機制,都是希望能帶給優秀人才更多刺激,更願意留在公司奮鬥且對工作更加投入。 

關鍵要素十、DEI:多元、平等與包容,已成為必要策略

根據調查指出,包容性別多元的企業在募資上能夠比一般企業多募到25%以上的資金,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包容種族多元的企業,能比一般企業多募到36%的資金,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優秀人才更願意在DEI做的好的企業工作,因為麥肯錫發現優秀人才往往會因為包容性低的企業文化而拒絕公司的工作邀約,面對這樣的企業甚至不會主動投遞履歷,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資人員就有提到,現今應徵者都會詢問關於DEI的企業文化問題,像是:「貴公司的領導團隊是否有展現足夠的多元與包容性?」等等。


因應DEI的策略趨勢,管理階層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確保DEI能持續在公司內部落實,舉例來說,隨時觀測公司員工男女比、種族多元性,關於升遷管道是否也有遵循男女、種族多元等等,當然薪資的公平性也是關鍵。同時也透過AI科技,來幫助公司內部建立一個過濾、管制歧視性言論的機制來協助DEI的落實。


在現今的商業環境中,難以想像沒有科技人才的企業該如何在快速變遷的市場上轉型與生存,因此根據上下兩集所提到的幾個關鍵要素,企業必須先認清內部人才的問題與需求,再對公司文化與組織管理上去做努力,來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成為企業在數位轉型路上重要的成長動力與基石。




參考資料: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mckinsey-digital/our-insights/tech-talent-tectonics-ten-new-realities-for-finding-keeping-and-developing-talent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2581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4945

https://www.anywhere.today/low-code-no-code-platform/


文章翻譯摘錄:

AMT聯盟研究員_劉昌豪

👉AMT聯盟官方網站

👉加入LINE官方帳號聯繫我們

👉加入AMT專屬討論LINE社群

科技帶動業績增長動能,善用行銷工具加速中小企業數位轉型!
CTV成長性超越手機! 台美產業報告解析媒體新星(上)

Powered by AMT